TUhjnbcbe - 2020/6/6 19:48:00
笔帖式街老宅院·笔墨可否画当年话说“笔帖式”一名其实大有来头。清朝规定,凡是重要的文书均要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总督府之下专门设立负责掌管满文与汉文翻译事务的官职,名为“笔帖式”。“笔帖式”只是满语的音译汉写,本意为“写字人”,汉义译为“书记人”。其办公的地方叫笔帖式署,所在街道叫笔帖式街,是成都唯一一条以满语译音为街名的街道。在这青砖白瓦的老宅之中,笔帖式老宅院便用一笔一墨,记载着清代成都的文韵风骚。“笔帖式街在东顺城南街和东糠市街交汇的地方,前半街是一条比较窄小的老巷子,巷子两边曾经是挨家挨户的民居,那就是现在所谓的笔帖式街老宅院。”作为传统川西民居的代表,旧时的笔帖式街老宅院不同于北方民居的厚重大气、江南民居的玲珑秀美、岭南民居的富丽堂皇。它吸收了我国古代建筑和年后建筑的精华,或粉墙黛瓦,或茅檐草舍,或公馆洋房,自有一番朴实飘逸的风格。木质大门配上青石门槛,院门锁具雕龙画凤,窗棱木雕繁花盛开,川西民居的恬然静谧跃然于世,若再于庭院中搁一把竹椅,沏一壶上好竹叶青置于身旁,沐夏日阳光,赏冬季白雪,岁月静好,岂不美哉。如今矗立在笔帖式街老宅院旧址上的,是一座名为“博舍”的翻新宅院,它保留了老宅院原有的朴素静谧之风貌,但又焕然一新。薛公馆:折射成都近现代生活变迁现在公馆原址的保留面积仅为.5平方米,分为东西两个院落。院落周围的数十间平层房屋全为砖木结构,虽然朱红色的柱子底部已经开始腐烂,红漆也显得斑驳,但仍看得出当年的大气。西院中央,栽种着一株枝繁叶茂的*桷兰,树荫几乎覆盖了整个院落。新中国成立后,薛公馆收归国有。曾有附近的单位组织员工在公馆里炼过钢铁。再后来,薛公馆被用作幼儿园、民办小学和皮鞋厂,渐渐淡出人们视线。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度破败、萧条的薛公馆突然热闹起来,一家名为“红灯笼”的火锅店入驻薛公馆。开张后的一两年,火锅店由于经营得力,不仅附近居民经常光顾,甚至有市民慕名驱车而来,把小巷堵得水泄不通,“用‘门庭若市’来形容绝对不为过。”薛公馆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回人们的视线。由于来往的人太多,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休息,在大家的多次反映下,火锅店不久后就从这里撤走。但“红灯笼”的招牌一直沿用下来,不论在这里经营茶馆,还是棋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