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是组成细胞核酸的重要碱基,因此在食物中广泛存在。人们从日常饮食中摄取的嘌呤仅占20%,而且这些嘌呤很少能被人体利用,几乎全部都转化成了尿酸。长期摄入高嘌呤食物,再加上其他一些诱导因素,会导致人体尿酸浓度过高,最终引发痛风。有研究表明,长期食用高嘌呤食物,痛风的发病率将增加50%。
食物中的嘌呤在人体代谢的终产物即为尿酸,理论上,各种嘌呤对尿酸生成量的影响是相同的。但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的嘌呤化合物,对人体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并不相同:腺嘌呤、次*嘌呤对血尿酸的影响远大于鸟嘌呤和*嘌呤。目前,对食物中嘌呤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总含量上,如果能分清食物中不同种类嘌呤含量的分布,对于指导痛风患者合理饮食,降低痛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1、畜禽肉类中嘌呤含量的分布
数据显示,畜禽动物肝脏中嘌呤含量远大于肌肉中嘌呤含量,而且肝脏中鸟嘌呤占主导,肌肉中次*嘌呤含量最高。水煮10分钟后,肉中嘌呤含量迅速降低,汤中嘌呤含量升高,并随时间延长趋于稳定。排酸猪肉中腺嘌呤、鸟嘌呤、次*嘌呤含量比普通猪肉低,*嘌呤含量略高于普通猪肉。
2、水产品中嘌呤含量的分布
水产品中嘌呤总含量略高于畜禽肉类,但四组分嘌呤的比例却和畜禽肉类有较大的不同。其中,甲壳类水产品的腺嘌呤普遍较高,这可能是造成食用甲壳类水产品极易诱发痛风的原因之一。
水产品的贮存和加工过程,嘌呤含量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海胆在零下18摄氏度的环境下贮存6个月,腺嘌呤含量一直下降,次*嘌呤逐渐升高,*嘌呤含量升高后随即又下降;草虾在贮存过程中嘌呤含量也有类似的变化。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水产品死亡后存在酶促降解反应,也就是说,嘌呤含量的变化和水产品的新鲜程度存在关联性。
在鱼肉加工成鱼糜过程中,嘌呤总量降低了60%,在最初的10分钟内嘌呤含量急剧减少,二次漂洗则可以将鱼肉的嘌呤含量降到最低。鱼肉水煮过程中嘌呤的变化趋势,和畜禽肉类基本一致。
3、豆类食品中嘌呤含量的分布
早在年,日本研究者就测得了干燥大豆中腺嘌呤、鸟嘌呤、*嘌呤、次*嘌呤的含量,依次是.1、.2、0.0、0.0毫克每公斤,总嘌呤含量为.3毫克每公斤;国内的研究人员测得安徽凤台大豆中腺嘌呤、鸟嘌呤、*嘌呤、次*嘌呤的含量依次是.3、.2、20.2、31.8毫克每公斤,总嘌呤含量为.5毫克每公斤。可见,豆类食品中腺嘌呤和鸟嘌呤含量较高,几乎不含*嘌呤和次*嘌呤。
和肉类、水产品相比,豆类食品的嘌呤总量更低,而且几乎不含*嘌呤和次*嘌呤,再加上植物性嘌呤的生物利用度不如肉类和水产品,因此痛风患者食用豆类食品升高血尿酸水平的风险,比食用肉类和水产品低。另外,加工成豆制品后,豆类食品中的嘌呤含量会进一步减少。
4、啤酒中嘌呤含量的分布
啤酒被认为是经常诱发痛风的酒精饮料,但啤酒中的嘌呤总量并不算高,而且,不同的酿造工艺,啤酒的嘌呤含量也不相同。研究发现,啤酒中的麦汁浓度越高,嘌呤含量也就越高;啤酒发酵液中的酵母含量,对嘌呤含量的影响也比较大。
经测定,某品牌啤酒中的腺嘌呤、鸟嘌呤、*嘌呤、次*嘌呤的含量分别为14.1、33.6、17.3、2.1毫克每升,和另外14种啤酒中的嘌呤含量相近。但另一知名品牌啤酒中的腺嘌呤、鸟嘌呤、*嘌呤、次*嘌呤的含量分别为17.24、.68、18.06、5.09毫克每升,鸟嘌呤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牌。可见,对于戒不掉啤酒的那些痛风患者来说,喝对牌子很重要。
更多痛风防治知识科普和中医痛风问题咨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