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养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不上火的好生活去身火清心火,身心合一
TUhjnbcbe - 2021/2/10 12:03:00


  我们推崇的是一种“不上火”的生活,而和平、正常之火却仍是人之生命必需的。这和平之火就是阴阳中的“阳”、气血中的“气”,它的重要性明代名医张仲景给过定论,所谓“阳来则生,阳去则死”,阳气就是人赖以生存的火力。


  火力壮的人会衰老得慢,抵抗外邪的能力强,他们的免疫系统可以及时侦察到癌细胞的蛛丝马迹……但稍有异常,“火”就成了消耗元气的罪魁。所以古代医家说:“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人体无“火”就没了生机,而人体上火就是消耗生机。在保火和去火之间把握一个尺度,才是高明的医师和高明的保健方式——去火既势在必行,又要谨慎从事。


  所以,人一定要有“火”,没“火”就没了生机;又不能上火,上火就消耗了生机。


  上火要分虚和实


  很多人都知道,上火不能一概而论,要分虚和实。实火,也就是身体壮实人的上火。一般是阴还处于正常水平,但阳超过了,人就火大了,用牛*解*丸、*连清胃丸之类的去火药清热绝对没问题,这些药能把冒尖的那一部分阳给消下去。


  而虚火,是阴低于正常水平,把并不壮实的阳显了出来,不是真的火大,而是阴虚。对这种虚火,一般需要吃六味地*丸、知柏地*丸,把虚下去的阴补上来,好与正常的阳对应,使阴阳找补平衡。


  同是上火,虚实不同,一个需要泄,一个需要补。


  怎么判断何时该泄,何时该补呢?有几个特点可以掌握。


  凡是疾病早期,身体壮实,胃口大好,喜欢吃肉,面色赤红,大便干燥,口臭口苦,同时不会轻易就感到虚弱、无力的,这一般是实火,极端而典型的例子比如张飞、李逵类型的,有孔武之勇,大多是劳力者,治这种上火也相对简单,痛快地泻一次肚,火就去了大半。


  凡是疾病后期,身体消瘦,食欲不振,面色特别唇色是嫩红的,男性嘴唇也会像女性的一样娇艳,而且总感到腰腿酸软无力,心思也较重,容易失眠,也容易为物所感,整个人处于一种消耗状态中时,他们如果上火,一般就是虚火了。


  这种人在言情小说、电影中很多见,多是命运不济的情种,多愁善感,感情不顺利,失恋或者单恋。比如电影《胭脂扣》里梅艳芳饰演的如花,消瘦失神,郁郁寡欢,是劳心者,典型的因情致虚。


  中医讲“七情化火”,“七情”就是七种异常的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绪没得到宣泄都会积蓄,化为火,这种火是典型的虚火,会暗耗掉身体的元阴、肾阴,乃至危及生命。


  导致阴虚上火的,肯定有身体因素,比如疾病消耗、治疗错误或饮食失当,更重要的就是情致不舒畅。现代人欲望重重,情绪问题常常超过了身体问题,往往由心神动导致肝、肾之精耗散,造成阴虚比阳虚更常见。这时候就不能去火,而要吃补药了。


  阴虚上火如何补


  植物种子能壮阳北京医院的赵进喜是肾病科主任,主要治疗西医的肾炎和中医的肾虚。他经常向火力不足的病人推荐一个古方叫“五子衍宗丸”,现在在一般药店就可以买到。这个药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由枸杞、五味子、覆盆子等5种植物的种子组成,最早是专治男性肾虚、阳痿、早泄的,后来扩展到治尿频、遗尿、夜尿多、流口水,乃至妇女白带多也适用。其实这就是从根本上振奋人体的火力,因为夜尿多、白带多、流口水,归根结底是肾阳出了问题,是火力不足引起的。


  这个药由5种植物的种子组成。为什么用种子?《庄子·渔父》说“同类相从,固天之理也”,就是说,古人把同声的东西视为同一性质,比如把种子和孩子视为同一性质。中国人结婚时往床上放枣和栗子,期望早生贵子的道理也是从这来的。中医脱胎于哲学,“五子衍宗丸”也带有中国古代哲学的味道。


  其实,种子确实也是植物中能量最高的一部分,因为种子是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所以吃种子确实有增加能量、补助肾阳的作用,用这类药物治疗火力不足带来的问题确实有道理。


  北方人在立秋时讲究“贴秋膘”,就是多吃肉,为冬天储备能量,补足阳气。现在吃素食的人多,如果不吃肉,可以多吃种子类的各种干果,比如花生、榛子、核桃,借种子的能量储备过冬的阳气。


  如果你身体特别瘦弱,又要频繁用脑,那么每天早餐中应该加点坚果,借用种子的阳气增加火力,因为大脑工作时消耗的能量非常大。可以每天吃一两个核桃或山核桃、六七个杏仁或者一把榛子。研究发现,核桃是目前效果最肯定的可以改善脑功能乃至延缓老年痴呆发生的食物。


  要注意,山核桃性质热,容易上火的人要谨慎食用。山核桃是江南的特产,那里水泽充裕,可以缓解山核桃的燥热之性。如果是北方,特别是春秋干燥时,要每天少量,但要坚持,可以放在麦片里和牛奶一起吃,能改善火力不足的状况。


  推腹也能增强人体的火力中医是重功能、轻结构的,而功能上的异常往往早于结构上的异常,仪器上检查不出来的,人却能提前感觉到蛛丝马迹。遗憾的是,现代人非要仪器证明了才相信真的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贻误病情的。


  北京医院针灸科的汤立新医生,是针灸大师姜佴君的研究生,由于医术高明,曾被请到阿联酋迪拜做过“御医”。根据多年的诊断经验,她发现穴位会早于仪器检查表现出疾病的征象。比如按位于手腕关节尺侧的、属于心经的神门穴,如果病人觉得疼,就需要去查查心脏;按位于腿上、属于胆经的阳陵泉穴感到不舒服的,做个胆囊的B超就很必要。


  不仅是穴位,病人不能解释清的异常感受也有预报的价值。有个女病人夜里大脚趾突然红肿疼痛,但她在白天绝没有崴脚的记录。医生怀疑是痛风,去化验却没发现问题。因为没有异常指标,自然不能用药,结果这种疼痛持续了半年,再去查,血尿酸的异常升高才体现出来。


  化验指标、心电图变化,都是结构变化后才体现的,而功能的异常早就显现了。推腹——按摩腹部的穴位,用的也是这个原理。它是通过安抚已经在报警的穴位,对问题经络作个疏导,不等其发展到结构出问题。


  推腹,可以随意地推,就是推肚子——可以用手指肚直上直下地推,还可以用掌根或拳头轻轻地敲打。有的人会打嗝、放屁,然后就舒服了,推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很多人推腹几天不见效就着急了,其实要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积累的东西也许是三五年的“成果”,有时候推一两个月乃至半年才能解决问题。


  人体12条经络都通过腹部,推腹等于是对这些经络的集中治疗,很适合作为各种慢性病患者的保养方式。有人推腹时会发现有硬结或水囊似的东西,推不下去。这个时候一定要看看,硬结是压在腹部的哪条经脉上。顺着这条经络,在腿上也会找到相应的痛点,揉一揉,肚子上的结也就散了。医院查可能查不出什么问题,但这种气长期排不出去,就会造成气滞血瘀。


  老人很讲究肚子不受凉,夏天睡午觉也一定要用薄被盖肚。不是单纯防备胃肠受凉,其实是保证经过腹部的各条经络以及和它们联系的各种功能不要因为受凉而凝滞。推腹促进了肠蠕动,也给穴位做了一次按摩,有补益效果,提升整体的阳气。


  入静——不吃药的去火妙法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是强调心静,比如道教主张自然无为,佛教主张空戒。古代名医养生之道讲究“静者寿,躁者天”,“养生以调神为主,调神以不用神为主”,最终的目的是不用神,就是不动心,让心静。


  所谓“心静自然凉”,凉的时候就是一点多余的火都没有,这种最健康自然的状态可以让低层次功能发挥,如胃肠正常蠕动、血管自然舒张、免疫系统启动,使人处于不上火的健康状态。


  入静难和生病其实是一个根源,就是因为人有了意识,有了“心”,而且很难摆脱心魔,就有了上火的根基。社会培养了人的意识、思维习惯,所以人在遇到一个事物时就会下意识地作出了判断,这个时候“心”肯定在动。什么时候心不动了,就是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入静状态了。


  视和听都是简单的感官接受的过程,是本能;而见和闻就牵扯到高层了,牵扯到心了。怎么达到“不见”、“不闻”的安静境界?对于安静来说,所有的技术都是多余的,安静本身就不需要技术,任何技术只是用一下,但不要把技术当做安静的本身,它只是到达安静的拐杖,最后是要扔掉的。了解了这个前提,才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术。


  入静的技术涉及三个方面,一个是姿势,一个是呼吸,一个是心理的调节,即所谓调身、调心、调息。以调身为例,姿势很重要,最好的姿势就是盘坐,单盘、散盘都可以。盘坐是两腿交叉,席地而坐。散盘是两脚都着地,单盘是一个脚着地,双盘是两脚都不着地。为什么要盘腿?因为人站着时的状态是上实下虚,一盘腿,就变成了上虚下实了。上虚下实时,气就会沉下去,人就坐得很稳当,这对入静很重要。


  盘坐的姿势有点像金字塔,而下方1/3处和人体的丹田穴位置相当。因此,盘坐而意守丹田肯定效果好过其他姿势。佛道儒诸家的修炼都要求盘坐。


  当然,躺着也可以,但一定要找一个放松的姿势。古人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弓就是弯的,弯就是放松。北京香山卧佛寺那个佛的姿势就是弓,膝盖曲,手也是曲的。那个卧佛的姿势很科学,是右侧卧,不是左侧,不压心脏。他的两个腿是一上一下,两只都放在床上,只是膝盖是重叠的,这个姿势是几千年验证的姿势。


  通常一个人从完全没有安静过到真正进入这个状态,需要不是若干小时、若干星期、若干月,而可能是若干年,所以不必急于求成。


  心宽的人比较容易安静,一个能够由衷赞美别人成功的人是比较容易入静的。这样的人并不多,很多人都是他比你强,你和他较劲。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内心深处去由衷赞美别人,这种人心宽,进入安静状态就比平常人容易,因为宽就是松,松就是自然。要是很较劲,想安静就很难。也许是眼下社会比较功利浮躁,很少有人可以从心里赞美别人的成功。能否入静和人本身平衡的程度、对世事的态度以及阅历都有关系。

选自:《老干部之家——家庭健康》年第12期

作者简介:佟彤——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曾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参与国家级“十五”攻关课题“脾虚症的临床与试验研究”,并创办编辑国家级刊物《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山东卫视《养生》、江苏卫视《万家灯火》、MSN《名医讲堂》等栏目特约中医养生专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上火的好生活去身火清心火,身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