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无论是脂肪肝、痛风等影响生活质量的“小病”,还是癌症、心梗脑梗等危及生命的“大病”,发生率都呈逐年攀升之势,且日渐趋于年轻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疾病纠缠,健康一步步受损。
其实,各种疾病高发,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为大家总结了一份“危险食物清单”。
这些食物吃着不咸,却可能是“藏盐大户”
盐吃太多,除了容易导致口渴,时间长了,还会加重肾脏负担,增加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
现在很多人已经有了减盐的意识,但有些食物吃着不咸,含盐量却不低,不知不觉中,就容易导致摄盐过量。那么,哪些食物可能是“藏盐大户”呢?
1、话梅等腌渍零食:以甜盖咸
腌渍话梅吃起来酸酸甜甜的,深受人们喜爱。但克的话梅中,含有近8克盐!而它之所以吃起来不甜,是因为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很多糖,导致咸味被掩盖。
有实验证明,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就几乎可以完全抵消咸味。
另外,像冰淇淋、蛋糕、糕点等甜食,除了含有较多的糖,在制作过程中也会添加不少的盐来提升口感。这些食物都要尽量少吃。
2、多数面包:加盐发酵
盐能够调节面的发酵速度,改善面包的风味,所以,大多数面包制作时,一般要加入至少1%的盐。
哪怕是吃起来味道很淡的白吐司,两片半也含有超过毫克的钠,将近一天摄取量的1/4(mg钠=1g盐)。
3、芹菜、茼蒿等食材:自带咸味
芹菜、茼蒿、湿海带、带壳蛤蜊等食材天然就有不少的钠含量,比如西芹的钠含量约mg/百克;茼蒿约mg/百克;带壳蛤蜊约mg/百克。
烹饪这些食材时,如果还按照做其他菜的习惯放盐,就很容易造成钠摄入超标。
改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人每天的摄盐量应控制在6g以内。建议大家:
◎自己烹饪时可以出锅前再放盐,或用香辛料、醋等调味品替代部分盐;
◎购买包装食品时,尽量选择营养成分表中钠含量低的食品;
◎如果有时候吃得太咸,可以多喝水多排尿;吃点西瓜、冬瓜、红豆、薏米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或者吃点香蕉、草莓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帮助排出多余的钠离子。
这些食物吃着不腻,其实“油大”
近年来,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越来越高发,还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其中心脑血管病为首要死因。
控制高脂饮食摄入,维持血脂水平正常,是预防这些慢性病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吃起来并不油腻的食物,却可能是隐藏的高脂食物。
1、部分豆制品
豆泡、油豆皮、腐竹等豆制品很多人都爱吃,无论是平时烧菜,还是吃火锅等,都少不了这些食物。但它们通常含有很多油脂,比如:
每百克油豆皮含有20g脂肪,如果油豆皮、豆泡、腐竹、豆干每种各吃g,加起来就相当于12碗米饭的热量。平时吃这些豆制品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量。
2、排骨、肉馅儿等
很多人认为排骨、肉馅、羊肉卷等是比较瘦的肉,但其实油脂也不少。
◎排骨肉与骨头相连的白色筋膜组织,其实都是脂肪。排骨的脂肪含量约23g/百克,可食用部分的脂肪含量更是高达40g/百克;
◎肉馅通常是7分肥3分瘦,其脂肪含量为64g/百克;
◎羊肉卷的白色部分也都是脂肪,脂肪含量为15g/百克,甚至更高。
此外,鸡皮、鸭皮等也含有较多的脂肪,应适当控制摄入量。
3、部分酸奶
酸奶是公认的健康饮品,但部分酸奶为了让口感更舒滑,会在其中添加稀奶油,含量高达80~85%,且主要以饱和脂肪酸为主。长期喝这种酸奶,就容易增加高血脂风险。
①警惕“风味发酵乳”,一旦有“风味”二字,说明有增加口感和热量的成分;
②看配料表,尽量避免含有稀奶油、白砂糖等成分的酸奶;
③看营养成分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越低越好。
4、桃酥等小点心
又酥又脆的桃酥也有不少人爱吃,但3块桃酥约有千卡的热量,大约需要跑步一小时才能消耗掉。而且桃酥在制作过程中还会添加不少油脂,过量食用也会增加高血脂风险。
改善建议
◎对于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以适当多搭配膳食纤维一起烹饪,比如:五花肉+春笋、魔芋等,有助于减少脂肪吸收;
◎茄子、油麦菜等蔬菜,结构疏松多孔、易吸油,建议先焯水再烹饪;
◎购买包装食品时,记得看营养成分表,尽量选择脂肪含量低的食物。
红曲3g、陈皮10g、荷叶10g、金银花10g,煮水,可作为高血脂人群日常代茶饮。
这些食物吃不对,可增加糖尿病风险
如今,糖尿病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健康与生活的慢性病之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1.14亿人被诊断患有糖尿病,还有50.1%的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生活中,某些食物吃不对,就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比如:
1、果汁:果糖含量高
很多人爱喝果汁,但《英国医学会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经常饮用果汁,有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吃等量的水果,风险却要小得多。
这是因为果汁是水果的“浓缩版”,一杯果汁的含糖量远高于等量的水果,比如橙子的含糖量并不高,约9%~13%,但一杯橙汁的含糖量却高达30~40g;而且榨汁破坏了水果自身的膳食纤维,进食后更易被人体吸收,造成血糖迅速升高。
而果糖代谢还不需要胰岛素参与,长期大量摄入果汁,就容易导致胰岛素抗性增加,从而增加糖尿病风险。
2、“无糖食品”:甜味剂促进胰岛素分泌
现如今,市面上的“无糖食品”越来越多,备受养生人士青睐。但无节制地食用“无糖食品”,也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
因为很多“无糖食品”往往会添加阿斯巴甜、安赛蜜、甜蜜素等甜味剂,有研究表明,它们也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引起血糖升高,长期大量摄入,同样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更何况,无糖食品可能只是含糖量少(每ml或g含糖量≤0.5g);而且其本身也是含有碳水化合物的。过多食用,也易增加肥胖风险,诱发糖尿病。
改善建议
合理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手段,建议大家生活中注意主食粗细搭配,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此外,这杯“特殊红茶”也有助于控制血糖,辅助预防糖尿病。
肉桂3克、红茶3克、牛奶适量。
肉桂打粉备用,红茶用开水冲泡,滤去茶叶,加适量牛奶,再撒入肉桂粉即可。
名医施老先生认为,脾胃运化不足导致的气虚,是高血糖的重要原因,所以控血糖需要脾肾同补。此方有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的功效,适合脾胃虚寒、四肢怕冷的人。
高嘌呤食物,增加高尿酸血症风险
高尿酸血症是继“三高”之后的“第四高”,据统计,高尿酸血症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更是达到了13.3%,患者超过1.8亿。
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导致代谢产生的尿酸增多,是我国居民患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原因。
根据食物嘌呤含量不同,我们将食物分为低嘌呤食物(嘌呤含量<25mg/百克);中嘌呤食物(嘌呤含量为25~mg/百克);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为~0mg/百克)三类。
其中,高嘌呤食物不宜长期过多摄入,比如:
◎浓汤:浓鱼汤、浓肉汤等;
◎部分海鲜:带鱼、沙丁鱼、凤尾鱼、蛤蜊、牡蛎等;
◎动物内脏:鸡肝、鸭肝、鹅肝、猪肝、小肠等。
改善建议
◎嘌呤溶于水,高嘌呤食物烹饪前可以先焯水;
◎尽量少喝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