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酒类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状况及建议_酒类专题_产业经济
根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润儿在10月7日全市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长沙要率先在全国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城”的工作要求,我办按照市商务局杨兴龙局长的工作部署,就进一步加强全市酒类管理工作,率先在全国打造酒类食品安全示范城,先后对市内五区、四县(市)酒管办、市酒业协会、湖南吉公酒业有限公司、湖南天福泉酒业有限公司、湖南省锦通商贸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及单位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 2005年4月,根据酒类行*管理体制改革,全市酒类监管工作职能由市经委移交市商务局,为此市商务局成立了酒类监管处,加挂市酒类产销管理办公室牌子。 1、加强领导,建立全市酒类监管机构。2005年8月市*府成立了市酒类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按照属地管理和层次管理原则,各区、县(市)都成立了酒管领导小组和酒管办。有的区、县还建立了乡镇、街道酒管联络员制度。2008年3月以来,分别成立了长沙市酒业协会和四县(市)酒业协会。目前全市酒类监管已逐步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2、加大对全市酒类产销管理力度。贯彻实施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和《湖南省酒类管理条例》,全面实施酒类市场准入和商品溯源制度。一是加强备案登记管理。到2008年10月,全市已累计发放酒类批发许可证356家,零售备案登记证24000多家。二是规范经营行为,全面推行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发放流通随附单20000多本,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警示牌12000多张。组织以查处流通随附单为主要内容的执法近百余次。所有具备酒类经营资格的批发商,都基本开具了随附单,有效推进了随附单制度。三是加大了市场稽查力度,采取常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的办法,对酒吧、批发市场和商场进行重点稽查。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共查封假冒伪劣酒2000多瓶,货值约50万元,罚款10万元。四是加强酒类生产企业管理,从源头抓起,对全市未办理生产许可证的小酒厂,小作坊进行全面摸底,联合工商,质检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作坊进行取缔,对不符合有关条件的小酒厂勒令关门整顿,规范净化酒类生产环节。五是加大对经销商的法律知识培训。仅2007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10余次,培训800多人。 3、积极扶植本地酒类企业发展。近年来,我市积极重点扶持一批本地酒类生产企业做强做大,加大“白沙液”、“白沙啤”、“浏阳河”、“发财人”等本地酒类品牌建设。天心区连续2年开展了“天心区酒吧文化节”活动,组织来自德国、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的啤酒商和国内啤酒商参加,搭建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沟通平台,推广本地品牌。 通过加强对酒类市场的监督管理,我市酒类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1、酒类消费快速增长。2007年,我市酒类商品消费约60亿元,占全省消费额的三分之一,占长沙市社会零售消费总额的6%,比2006年增长25%。其中,白酒累计销售35亿元,啤酒、葡萄酒等销售25亿元。酒类消费中,中高端白酒(300多元/瓶)是我市消费主流,啤酒、葡萄酒消费比重进一步加大。 2、酒类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市有规模酒类生产企业近20家,生产品种包括了白酒、啤酒、*酒、葡萄酒、保健酒等。全市共有酒类销售企业(商店)约30000家。全市酒类生产、销售行业共安排社会劳动力约15万人。 3、酒类市场主体多元化,流通方式现代化。各种经济成分参与市场竞争,打破了国有、集体等流通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在酒类经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酒类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酒类市场监管形势依然很严峻:
1、酒类市场秩序还很混乱。许多企业没有严格的商品溯源管理制度,存在着货源不清,渠道不明,手续不全、无证经营、明零暗批等问题。部分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取名目繁多的暗扣、瓶盖返奖等促销手段,扰乱了正常的酒类经营秩序。更有一些企业以现金交易,不要发票等方式逃税、漏税,造成国家税收严重流失。据有关单位反应,长沙酒类税收仅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2、假冒酒充斥市场,严重侵害消费者身心健康。酒类市场以假当真、以次充好和伪造、仿造商标的现象屡禁不止,酒类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以“茅台酒”为例,2008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向湖南市场计划投入56吨,但据我市酒类经营权威人士了解,目前我省茅台酒实际销售已达250吨左右,即市场上销售的贵州茅台酒许多为假酒。这些假酒绝大多数是通过*务、商务用酒渠道消费的。我市已形成了市外制假与市内售假合作的酒类产供销的络。 3、酒类流通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经营销售主体小、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