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养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挺中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寒湿
TUhjnbcbe - 2023/3/23 12:27:00

新冠肺炎疫情猛烈,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中医药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汉发病环境和病人症状经过刘清泉院长和仝小林院士在前线诊察,认为与中医的“湿”关系密切,仝小林院士和战斗在一线的专家组更是将新型冠状病*肺炎正式命名为“寒湿疫”,认为它的主要病机是“寒湿郁肺”。

那么,“寒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对人体影响如此之大?寒湿体质的人又会有什么表现?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呢?

本文作者

中医师魏芹

魏芹,医院主治医师,中医硕士。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儒医文化分会理事,山东省老年医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济南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济南市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济南市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年入选为“山东省中医药传统文化科普巡讲专家”。

曾师从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位中医经方大家,对中医经方治疗临床常见病及疑难杂症有较深的研究。

湿寒体质

湿为六气(六大致病因素)之一。湿邪发病,比比皆是,何止万千。那么寒湿从何而来?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湿”主要与“脾”关系最为密切。脾属土,是人的后天之本,功能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脾土被损伤后失于运化则湿气内生,同时,湿邪又会反过来困扰脾阳,加重脾胃损伤。

湿邪初期可与热邪相兼,表现为湿热,久困则损伤人体阳气而形成寒湿。根据中医的“人与天地之气相参”理论,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过用苦寒药物损伤脾阳成为制造寒湿体质的罪魁祸首。

寒湿体质,起初舌苔厚腻、皮肤出油,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进一步发展,会出现体型肥胖、痛风、关节炎、“三高”症状等;最后甚至发展为心脏病、肿瘤等重症。女性的一些妇科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也与寒湿有关。而寒湿体质的人外感戾气(瘟疫)则往往变为寒湿疫,且病情缠绵,变化多端,病程延长,易发展为重症。

所以,注重顾护脾阳,加强醒脾化湿,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是远离寒湿体质的养生重点。

一、“饮食有节”避寒湿

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冷饮甜腻、反季野味等最易损伤人的脾胃及耗损人身体的阳气而导致寒湿内生。一日三餐,饮食有节制、有节奏、适季节是避免寒湿内生的基础。

二、“起居有常”避湿寒

熬夜、晚睡容易影响人体气血的运行,长期则导致“营卫不合”,而“营卫不合”又是中医外感病的常见病机,换句话说,熬夜导致抵抗力下降,使人体长期处于亚感冒状态,人体的津液和阳气持续耗伤,作为后天之本的脾胃持续负债,不仅寒湿内生,长期则变生它病。

三、“运动升阳”除湿寒

运动则阳气升,阳升则湿寒化,湿毛巾挂在太阳下照射容易干,就是这个道理。运动出汗也是“除寒湿”。

“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健身瑰宝,现代人寒湿重,跟运动少有很大关系。

千年导引术八段锦,手把手教!

四、“恬淡虚无”远湿寒

中医讲“思则伤脾”,情志可以直接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思虑重容易伤脾胃,小心眼儿或者压力大都会伤脾生湿。所以《*帝内经》教我们平时要开朗、乐观、豁达,遇事不要太纠结,避免忧思伤脾。

除此之外,病后的药物治疗也很关键,综合调理、顾护阳气、避免药物的副作用也是预防出现寒湿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授权转载自医院医院魏芹医生,最终解释权归魏芹医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查看完整版本: 挺中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寒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