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常账户巨额盈余使全球经济面临通缩压力
部分原因是贸易盈余国家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赤字国家,迫使后者投资于非贸易项目,而非贸易项目的收益并不足以偿还国际债务。在目前官方短期利率接近于零,以及国际需求匮乏的情况下,盈余国家出口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美国财*部、IMF和诺奖得主克鲁格曼都曾表达了这种观点:
美国财*部上周在发布半年度汇率报告中出人意料地猛烈攻击德国,认为德国在欧元区金融危机期间保持了大规模经常账户盈余,这阻碍了欧元区其它国家财*平衡,并使欧元区和全球经济陷入通缩趋势。
IMF也支持美国财*部。IMF的官员在演讲中敦促默克尔*府将出口盈余降至合适的比率,“除非将盈余降低”,否则欧元区巨额赤字削减“是不可能实现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也站在美国财*部一边,连发6篇博客文章,引起读者激烈回应。
但是,德国联邦经济部回应称,德国经常账户盈余是德国强劲竞争力的体现,是对德国产品的信赖;并认为对德国贸易顺差和国内景气虚弱导致欧洲经济失衡的指责是错误的。
FT的Martin Wolf称,出口盈余并不仅仅反映该国的竞争力,也是产出超过消费的体现。
当全球需求上市的时候,向财*赤字国家借出资金不会产生问题,原因是这些赤字国家的投资收益能够偿还债务。
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不常发生,部分原因是贸易盈余国家的廉价商品大量涌入赤字国家,迫使后者投资于非贸易项目,而非贸易项目的收益并不足以偿还国际债务。
在目前官方短期利率接近于零,以及国际需求匮乏的情况下,盈余国家出口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它加剧全球经济疲软。
因此,欧元区二季度GDP比危机前峰值低3.1%,比两年前低1.1%;因此,欧元区现在正走向通缩。因为需求如此疲软,因此欧元区通缩可能进一步加剧。
德国在降低需求,而非增长需求,这不仅会使欧元区陷入“日本式”的通缩陷阱,还令该地区丧失竞争力。欧元区失业率维持高位也就不可避免。债务的真实价值也会上升。
另外,德国要求欧元区国家采取财*紧缩措施,导致需求下降,使得该地区经济疲软。
欧盟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显示,欧元区紧缩措施使各国在2011年至2013年遭遇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希腊损失18%的GDP,西班牙损失9.7%的GDP,法国损失9.1%的GDP,爱尔兰损失8.4%的GDP,甚至德国也损失8.1%的GDP。
当然,货币*策也不能抵消这种不良影响。在金融危机之前,扩张信贷也许有用。但是,信贷扩张导致许多国家身陷危机,尤其是西班牙。现在,欧元区银行系统问题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