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想健康,多喝汤。立秋过后,夏天的高温慢慢褪去,食欲也渐渐回来了。很多人开始了秋季养生、贴秋膘,想把夏天丢失的营养补一补。
然而,看似美味的养生汤,却暗藏这不少的危机:高油脂、高盐、高嘌呤、亚硝酸盐超标、损伤肝肾的某些「中药」、温度过高太烫损伤黏膜……
因为喝汤导致入院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下面这些关于汤的错误做法,不仅对身体健康没有益处,还可能加重病情、致癌,爱喝汤的人尤其要注意。
奶白色的汤,更有营养?
很多爱喝汤的人都知道,奶白色的汤喝起来更香。因而就有了「汤的颜色越白,越有营养」这种认知。
其实,鱼汤、肉汤的颜色之所以呈奶白色,是因为原料中的脂肪细胞分布的较为分散,加热时油脂渗出速度较慢,汤中的蛋白质有充足的时间将其包裹,形成小油滴,在光线折射下呈现奶白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乳化脂肪」。
虽然这种汤喝起来更香更可口,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很多人的饮食习惯导致其并不缺乏脂肪,这种汤喝起来反而给人体带来负担。
尤其是对于已经有高血脂、胆固醇异常的人来说,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尿酸、痛风患者,少喝3种汤
除了高脂,喝汤时还需要注意高嘌呤的问题,尤其是高尿酸、痛风患者,以下3种汤不建议喝。
海鲜汤:虾、扇贝、螃蟹等海鲜的嘌呤含量非常高,喝海鲜熬煮的汤,易引起痛风发作。
火锅汤:很多人吃火锅时喜欢喝菌菇、番茄等锅底的汤,认为养生又健康。其实一旦在锅里涮煮过肉、菌菇、海鲜等多种食物后,看似清淡的汤里嘌呤含量往往很高。
颜色乳白的肉汤:红肉类(猪肉、牛羊肉)等本身含有高嘌呤,长时间熬煮后,汤里不仅高脂,还会高嘌呤。
汤要趁热喝才够滋味?
天气逐渐转凉,加上很多汤放凉之后会出现油脂分层、腥味等影响口感,不少人养成的喝汤习惯是:趁热喝。
然而,食物的温度一旦超过65℃,就会有致癌风险。
我们口腔、食管表面的黏膜非常脆弱,适宜的温度是在10℃~40℃,能耐受的高温只有50℃~60℃。一旦超过65℃就能烫伤。
长期喝烫的汤汤水水,高温导致黏膜烫伤,黏膜反反复复在「损伤-修复-损伤-修复」过程中,不正常的「异型性」细胞越来越多,为癌症埋下隐患。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在年发布过一项警告:饮用超过65℃以上的热饮,有增加食道癌的风险,并且把超过65℃的热饮列入了2A类致癌物名单,致癌风险仅次于最高级1级致癌物。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食管癌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五位之一,并且全世界的食管癌患者中,有一半来自中国。
因此,为了大家的健康,吃饭时建议提前把汤盛出来,放置5~10分钟后再喝。
放点中药更「养生」?
很多人煲汤时喜欢添加一些中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然而因此入院的报道也不少见:
喜欢用中药「煲汤」、乱用「偏方」,很可能由于药材识别不当,直接损伤肝脏。
可以导致肝损伤的主要中药成分包括:①含二萜类化合物的中药,如雷公藤、黄药子;②含三萜类化合物的重要,如柴胡;③含吡咯西里啶生物碱类中药,如紫菀、菊三七、千里光、款冬花;④含蒽醌类肝毒性的中药,如何首乌、大黄等;⑤含重金属成分的中药,如朱砂、雄黄、砒霜、磁石;⑥含有毒蛋白成分的中药,如苍耳子、蓖麻籽、蜈蚣、鱼胆等。
因此,不建议大家盲目添加「中药」,自行煲汤或服用。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绿叶菜并不适合用来煲汤。
一方面绿叶菜如菠菜、茼蒿、油菜等硝酸盐含量较高,长时间煲煮后会使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另一方面从营养角度来说,绿叶菜煮的时间较长里面的营养物质容易丢失。根茎类蔬菜如白萝卜、土豆、山药、莲藕等不仅亚硝酸盐含量低,煲汤口感也好喝。
声明:本文版权为禾连健康官方账号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作者:夏夏